把握机遇 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8-01-25   来源:中国工业报
2017年全球主要国家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了142万辆,按照中汽协的统计,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达到77.7万辆,占新车销售比例的2.69%。全球新能源汽车累积销售已经突破了340万辆,其中在中国行驶的电动汽车超过了50%,就是说我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节能减碳、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在1月20日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18上,科技部部长万钢给出了以上数据。本届论坛以“把握全球变革趋势,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高层论坛上,来自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能源局等政府部门的领导从宏观层面、产业角度,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如何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政策方向。

  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绩,新能源汽车产量完成79.4万辆,占比达到了汽车总产量的2.7%,连续三年居世界首位。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250瓦时/公斤、价格1.2元/瓦时,较2012年分别提高2倍、下降70%。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全球各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也在急剧扩张,从2013年~2017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年均增速为45%。在欧洲,挪威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已经达到26%。2017年,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市场的渗透率均超过1%,跨国车企纷纷加大电动汽车领域投入,加强战略合作,加速电动化转型。可以说,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全球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从我国产业发展看,在全球形成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在全球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仍然面临着诸如电动汽车的性能、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体系制定、商业模式探索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关键技术创新提升

  “骨干整车企业都已经建立完善的新能源汽车正向开发体系,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了8%以上,高于行业世界的平均水平”,工信部部长苗圩在论坛上表示。虽然我国汽车企业在研发上实力不断加强,但是不可否认,我们的核心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突破。苗圩指出,从动力电池来看,高端产品与国外的差距不大,但产业整体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在先进技术研发、产品的一致性保障以及国际化发展方面,与跨国企业相比,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从整车来看,我们真正意义上新一代纯电驱动的平台大多还没有纳入企业的研发计划,已有的平台大多是利用原来燃油车进行的改装性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在拉大,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还亟待完善。

  “孤立的把汽车动力从燃油转向电力并没有太大意义。”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指出。

  要做到高质量发展,新能源汽车需要提升的是整车产品的综合效能。万钢解释道,续驶里程就是纯电动汽车的一个短板,续驶里程不能简单的用增加电池的办法解决,因为电池增加了,重量也会增加,单位耗能反而加大了。他指出,今后衡量新能源汽车,应该从综合性、多目标的角度得到它综合的最佳。这就需要我们更进一步提升“三电”的核心基础,加大对于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高功率密度的燃料电池、高性能驱动、高效率回馈等各方面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系统集成的创新。

  关于未来的技术方向,万钢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对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研发力度,推动区域化、商业化的市场运营,加快产业化进展,拓展燃料电池新的应用领域;另一方面,对内燃机进行技术升级,以提升燃油效率、降低排放为主线,同时还提出内燃机与电动化相结合,将成为车用动力技术发展的一个新方向;高效率增程式机电混合的系统,将是今后的重点研发内容之一。

  苗圩在发言中指出,下一步要实施创新驱动,促进提质增量,重点攻克下一代锂电池和固态电池等新体系电池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步伐,2020年单体电池要做到350瓦时/公斤,模组要做到260瓦时/公斤。提升正向设计开发的能力,不断提高整车的轻量化和智能化水平,努力使整车性能达到甚至超过燃油汽车。

  政策制定要有连续性

  我国新能源汽车能够快速发展,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有很大关系,其中最为有效的政策之一便是财政补贴政策。不过,对于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正在逐步退坡,在本次百人会论坛上,苗圩也明确“2020年后新能源汽车补贴将全面退坡”。他指出,“大家担心的补贴政策调整是势在必行的,如果我们推迟到2020年底一次性调整,还不如分段释放调整的压力,使大家能够平稳渡过退坡的影响。”

  补贴政策的退出,必然会给市场带来一定的影响,为确保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就应该有连续性。苗圩表示,《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的出台,就是来应对2020年补贴退出后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市场化补贴机制。

  万钢也表示,坚定2020年电动汽车财政补贴退出的同时,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信部、科技部明确延长车购税优惠措施,同时汽车节能积分制和相应的奖励制度也快完成,加快碳交易制度、支持商业创新模式以及扩大新能源汽车的份额各个方面都还需要政策下力,总之我们的政策创新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基础设施建设仍是短板

  与电动汽车销量高速增长相比,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是发展的短板。车桩比只有3.5:1,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的持续增长,充电基础设施结构性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整体规模仍显滞后。2020年规划建设公共充电桩数量约50万个,但是与同期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规模仍然不匹配。苗圩指出,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一方面是车桩比低发展不均衡,另一方面充电设施的布局不合理,公共充电桩的使用率不到15%,还没有形成可持续的商业发展模式,存在运营企业盈利困难和消费者充电价格偏高的双向矛盾。他表示,下一步工作中要引导地方财政补贴逐步从鼓励购买向支持充电设施建设、补贴充电服务费用等使用环节去转变。

  针对充电基础设施发展遇到的平均利用率低、运营商盈利困难等问题,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宝华表示,下一步将支持探索创新充电商业模式,借鉴欧美等国外的先进经验,会同相关部委加大协调力度,督促车企深度参与充电运营服务,推动充电运营商与新能源出租车、网约车等企业加强合作,提高运营效率;鼓励整车企业向充电服务运营商购买配套服务,更好发挥车企引领作用,促进车桩协同发展,提升用户充电体验;探索特许经营模式,吸引专业充电运营商负责运行维护,推动充电基础设施专业化、规模化发展;配合相关部委,指导各地完善充电设施建设奖补办法,切实发挥好奖补资金的导向作用。

  刘宝华还指出,现在充电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偏低,在将来的工作中将在进一步提高交流慢充、直流快充技术水平的同时,瞄准标准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加快柔性充电技术推广应用,加强无线充电、智能充电等关键技术攻关。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欧阳明高非常看好充电智能化发展,“我们现在谈驾驶智能化比较多、比较热,我看已经快成红海了,但是充电智能化还是蓝海一片,我认为比驾驶智能化难度要更低一些,推广起来反而更容易一些,我们需要开辟另外一个能源智能化的大空间”。

  抓住智能化发展机遇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进入以电动化、智能化为主的转型升级时代,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在重塑。在陈清泰看来,汽车这个曾经改变世界的机器正在被改变,“汽车革命已经到来,不适时转型就会冒被颠覆的风险,很多企业惨剧告诉我们,错过了战略转型的关键期一切将为之晚矣”。

  “电动化只是这次变革的1.0版本,要充分释放未来汽车造福社会的潜能还有赖于网联化、智能化和出行服务的创新。”陈清泰指出,未来的汽车,不仅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创新空间。他认为,汽车企业要像上汽、长安那样把互联网合作伙伴请进来;而互联网企业要像阿里、百度、腾讯那样把手和脚伸进去,协同创造我国未来汽车更加美好的前景。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在论坛上表示,自动驾驶技术对于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增强交通出行安全、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空气污染、提高驾驶和乘坐的舒适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交通运输部正在积极推进自动驾驶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测试准入和示范应用相关工作,逐步有序推动自动驾驶在道路运输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在论坛上也表示,发改委将围绕智能汽车消费使用,正在积极培育定位导航、车用通信、信息安全、数据服务、智能出行等新市场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同时,还将推进智能汽车测试生产、销售使用等领域的立法进程,营造保障安全、促进发展的法治环境,推动智能汽车网络服务、信息安全、共享出行、金融保险等领域管理政策制定出台,为智能汽车商业化应用积极创造条件。

  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扩张,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在本次百人会论坛上,安全问题也被多次提及。万钢指出,智能化最适合的载体是新能源汽车,但是对动力电池的要求就是更高的密度和安全性。他还特别指出,“发展自动驾驶的目的,第一重要的是安全驾驶”,要以安全、绿色、高效、共享为原则,及时出台自动驾驶试运行的发展规划和技术规范,要明确适应阶段和区域的法定标准。

  欧阳明高在演讲中强调,“电动汽车高比能量动力电池的发展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对于安全,苗圩特别强调了加强安全监管。工信部积极推动技术支撑、标准规范、运行监控、安全责任和安全法规五大体系的建设,工信部、财政部建立了中央、地方和企业三级新能源汽车的监管平台,提高了车辆安全运行的水平。工信部、公安部、质检总局、能源局等部门推动建立事前充电设施第三方认证,动力电池溯源制度,事中安全检查、运营管理、充电管理以及相应的监管等制度,事后的消防救援、责任追究、缺陷产品召回等制度,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与保障体系。据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瞿国春介绍,有关新能源汽车安全方面的强制性标准制定是工信部目前的工作重点之一。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中提出了两个时间点,一是2015年实现新能源汽车50万辆的保有量,二是到2020年实现年销量200万辆、保有量500万辆。对于前一个目标已经实现,而后一个目标正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不过,陈清泰认为,政府要为未来汽车大规模进入市场做好准备,做好顶层设计,给市场和社会一个应有的预期,有序推进。

  观点集萃

    对于2018年能不能达到100万辆还是持乐观态度。我们测算了一下,未来达到200万辆还需要保持这样的努力,还得保持这种隔年翻番的趋势才能够达到200万辆。200万辆也仅仅不过就是当年产销量的10%,所以我们还是任重道远,还面临更大的挑战,去满足更大的需求。

  制度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因此要制定好、落实好各项标准的规范。我认为:一要制定好技术标准,支撑转型,加强标准的研究和供给;二要加快电力价格机制的改革,要注重实施可再生能源和波谷电利用政策降低成本;三要以安全、绿色、高效、共享为原则,及时出台自动驾驶试运行的发展规划和技术规范,要明确适应阶段和区域的法定标准。

  从业态的创新方面,新能源汽车产品也正在从制造向服务的全链条发展。我们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从单一的提供汽车产业,逐渐地向产品、服务、充电、运营等多个环节组合和新型商业模式转变。

  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我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起步虽早,但整体实力优势还是十分微薄的,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要继续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政策创新、业态创新,着力提高我们的供给制度提高经济和社会的效益。

    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坚决破除地方保护。

  积分办法已经发布,但是部分企业还面临着较大的达标压力,不少企业在新能源汽车产品规划布局方面,距离2019年和2020年积分比例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汽车企业要根据积分办法中平均燃料消耗量的标准和新能源汽车比例的要求,尽早进行产品研发和生产布局,反应慢了,不仅会有经济上的损失,还会造成发展的被动。

  大家担心补贴的政策会调整是势在必行的。如果我们推迟到2020年底一次性调整,还不如分段释放调整的压力,使大家能够平稳渡过退坡的影响。

  在售后服务方面,不同品牌新能源汽车的质保内容参差不齐,电池以旧换新的政策也不相同,售后服务配套体系滞后,对培育消费市场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新能源汽车二手车市场评估标准的缺失,流通体系的不健全,车辆保值率低,影响新车市场的长远发展。

  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的金融信贷、保险、租赁、二手车交易等营销和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市场化的积分交易平台,提供多种交易方式功能,还要研究制定积分经济管理的措施,激活积分交易市场。提前研究发布2020年后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的要求,加快建立商用车积分管理制度。

  开展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清理规范,修订《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投资项目管理,探索在全国碳排放市场开展新能源汽车碳配额交易,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长效激励机制。完善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使用的政策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实施“零排放行驶区域”等措施。  

  交通运输部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推广,不断优化调整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结构。积极部署在港口和机场服务、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城市物流配送、汽车租赁、邮政快递等领域,优先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我们2020年能达到30万辆的水平,我今天非常高兴的告诉大家,我们在去年年底,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我们新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新能源汽车将达到60万辆。

  虽然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较快,但行业仍然面临着基础不牢固、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一是充电设施平均利用率相对较低,行业盈利能力低,商业模式尚未成熟,有待进一步探索。二是充电设施运营企业在整体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车企参与度相对较低,动力电池充电技术升级难以协调。三是充电设施总量虽然较大,但技术水平依然偏低。各类充电设施只能实现单向充电,还难以与电网互动,私人充电设施无法提供智能共享服务。四是充电运营企业众多,手机应用程序较多,运营商平台数据“互联互通”水平有待提升。

  汽车革命已经到来,不适时转型就会冒被颠覆的风险,很多企业惨剧告诉我们,错过了战略转型的关键期一切将为之晚矣。

  互联网造车新势力正是看到了传统汽车的痛点,他们勇敢地闯了进来,给汽车业注入新的基因,带来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重新定义未来的汽车,确保电动化的汽车把稳互联网智能化和未来出行的方向,并提供足够的资源,实现与未来的对接。

  经过几年的酝酿和准备,这些企业的产品已经开始亮相市场参与角逐。

  此时,我想对他们要提醒的是,汽车毕竟是一个每车零件数以万计、厂家年产量以十万计的高速移动、软硬件结合的复杂机器,要保证产品的高质量、高一致性和持续稳定的生产是一个难度很高的门槛,造车新势力对此应抱有足够的敬畏心理,虚心的向传统车企学习,认认真真地做实实在在的事情。

  我想以2020年为标志,激烈的竞争将展开,大浪淘沙将开始,重新洗牌的过程也将到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