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2017-07-17   来源:河北日报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柔性化制造、个性化制造、网络化制造、智能化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成为产业发展新趋势。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作出重要部署。这对于推动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和应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也是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关键领域。我省是制造业大省,产业规模大、产业体系相对完备。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可以充分释放“互联网+”的力量,有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培育新动能,打造河北制造业发展新优势。

以关键性行业领域为突破口,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从我省实际看,加快智能装备和现代生产工艺在重点行业的普及,提高生产流程的信息化水平,是实现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关键。当前,河北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建设雄安新区、“一带一路”建设、筹办2022年冬奥会等,为我省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创造了巨大需求。我省应紧紧抓住有利契机,以云计算为基础、大数据为引擎、物联网为手段,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围绕关键的基础材料、核心的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的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以机械、装备制造、汽车、生物医药等行业生产设备和重大技术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为重点,深入探索制造业信息化创新应用和一体化协同服务新模式,深挖大数据在整合生产资料、连接产业链资源、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功能,全面提升制造业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打造“全要素、多功能、一体化”的融合体系。

同时,改善我省钢铁、石化、有色、煤炭、纺织、食品加工等传统行业的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鼓励用云技术重构和整合传统的产业链条,重点发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生产、服务化转型等新领域与新技术,推动互联网与研发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环节的互融互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提高企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和精准制造、极端制造、敏捷制造能力;探索云制造、无人工厂等新模式与新业态,以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跨行业深度融合以及产品装备和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改造,实现“制造业+互联网”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和倍增效应的最大化,提高传统制造业的综合集成度和产业链的协同智能度,助推我省向制造业强省、网络经济强省迈进。

着力加强平台建设,增强平台支撑力

审视我省发展实际,当前制约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短板就是平台支撑能力不足。所以,我省要加快培育制造业发展新动能,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打造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生态系统,当务之急是加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平台建设,改善平台支撑能力。

一是鼓励制造企业自建互联网平台。支持制造业数据智能服务平台的研发和应用示范,推动工业设计模型、数字化模具、产品和装备维护知识库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引导跨行业、开放式融合平台的发展。重点支持大型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电信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转型平台,利用平台集聚的各类企业、研究机构、专业人才及风险投资等各类资源,通过协同设计、众包研发、创新联盟等方式联合攻关,加速突破一批制约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共性技术。要将制造业转型平台打造成为技术攻关、创业孵化、投融资和人才培养的新高地,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新平台。

二是推动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以多种形式共建平台。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共建平台,是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比如,推动中小企业制造资源与互联网企业平台资源的全面对接,鼓励制造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开展战略投资、品牌培育、网上销售、物流配送等领域合作。

三是积极培育第三方平台市场。第三方平台主要包括从事在线采购、销售、服务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公共云平台及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等,这些平台将在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中发挥“黏合剂”作用。

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强化大型制造企业引导与示范效应

大型制造企业在规模、实力、技术、管理经验、人才队伍、营销渠道、市场资源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拥有中小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应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独特优势,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比如,可以选择重点行业的大型企业,深入实施“大数据+大制造+大企业”计划,在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充分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利用互联网开放、共享、协同等特性,推动大型制造企业基于新技术、新产品、新流程、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深刻变革,着力培育一批具有两化融合示范效应的龙头骨干企业。

在此基础上,以大型制造企业为龙头,密切上下游产业联系,支持跨业态、跨地区的网络化合作,构建集研发、生产、流通、管理和服务于一体,大中小企业密切分工合作的网络化运营新模式,形成基于互联网的大中小企业协同共赢新格局。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