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河北工业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


2017-05-08   来源:河北日报

2017年实施工业强省、制造强省、网络强省战略

推进河北工业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

从全省工信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今年,省工信厅将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深化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工业强省、制造强省、网络强省战略,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整合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迈向中高端。力争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左右,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7%左右,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0家;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增长8%左右,压减水泥产能110万吨、平板玻璃500万重量箱、焦炭720万吨。

围绕工业迈向中高端,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

——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业+互联网”融合,培育增强新发展动能,加快实现河北制造向河北创造、河北规模速度型向河北质量效益型转变

以千项技改为引擎,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深入推进“百千万亿”助力工程,加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培育10个省级、争列1-2个国家级示范基地,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50家以上。研究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见和钢铁、新材料、水泥、玻璃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谋划各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指导意见,实现错位发展。创新技改专项资金支持方式,推动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基金和股权引导基金又好又快落实到项目。加快河北北汽福田年产10万吨发动机缸体缸盖项目(承德)、石家庄四明升光通讯器材陶瓷插芯项目、保定维尔铸机搬迁改造项目等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建设。

以培育扶持为手段,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制定《河北省加快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工程,继续培育和引导一批“互联网+”制造业试点示范项目。组织开展“互联网+”制造业百县培训活动,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培育认定2家省级智能工厂、100个智能车间。积极争取、及时发放新能源汽车补贴,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35000辆标准车,力争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

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围绕落实省政府《关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指导意见》,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力争20%建立研发机构。加强与京津科研院所、重点高校的对接合作,深入推进“百校千企”产学研用合作系列活动,加快科研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研究制定我省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认定办法。坚持试点先行、成熟推广,创建1-2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试点。指导开发千项省级工业新产品新技术、培育千项工业名牌产品,年内新增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5家以上、认定省中小企业名牌产品200项以上。

以军转民、民参军为路径,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深入实施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研究制定《关于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按照“1+1+N”(1个环京津军民融合产业带、1个石保廊军民融合创新线、N个发展示范点)总体布局,统筹推进产业、项目、企业、园区、产学研用基地、技术成果转化、融资平台、人才“八个一批”建设,重点推进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军民融合,跟踪谋划交通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军民融合龙头工程、精品工程。建立省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培育认定省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园区和军民融合型企业(单位),壮大军民融合市场主体,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围绕功能疏解产业联动,纵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认真落实《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健全对接平台、加强横向交流,争取在产业率先突破上有更大作为

完善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出台协同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意见,探索三地跨区域“放管服”试点,建立京津冀产业主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重点解决异地监管、并购重组、产能指标、审批前置等一系列问题。开展京津冀产业精准合作专项行动,整合发挥好北京的科技优势、天津的先进制造优势、河北的产业配套优势,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园区,构建京津冀产业发展带。

实施产业精准对接。制定《推动京津冀产业协调发展工作方案》,分行业、分领域推进我省与京津产业联动发展。开展京津冀产业精准合作专项行动,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亦庄开发区等京津园区和龙头企业进行精准对接、有效洽谈,分行业组织专场对接活动,建立京津冀产业转移对接常态机制。依托曹妃甸区、渤海新区、正定新区等17个重点园区(基地),加紧建设产业聚集和转移承接示范园区,谋划和落实一批标志性产业项目。加快京津冀创新共同体建设,打造北京IT产业加工中心,加强与天津电子信息产业链协同配套,重点推进100项科研成果产业化,力争建设一批区域科技成果转换中心、技术交易中心、人才交流中心。

加强优势产能国际合作。充分发挥我省钢铁、装备制造、建材、轻工、医药等产业的比较优势,引导和鼓励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通过股权并购、资产收购、参股和控股等方式,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推进境外产业园区建设,鼓励我省园区和企业在境外开发建设工业园区和经济特区,指导企业向现有的境外合作园区聚集,打造产能国际合作示范平台。加快河钢集团塞尔维亚钢厂建设,擦亮“一带一路”建设的“名片”。

积极参与新区规划建设。围绕“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主动融入雄安新区筹建工作,创造性地发挥部门职能,承接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摸清新区产业发展底数,积极稳妥地指导新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加强“散乱污”企业治理,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改造升级。尽快编制新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智慧雄安建设规划,研究制定产业指导目录和负面清单。重点争取工信部对口司局所有政策倾斜、试点支持,引进部属院校、军工集团、电信运营商、事业单位。

围绕做优营商环境,扶持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

——充分激活民间资本、市场主体,“铺天盖地”发展民营经济、“顶天立地”壮大中小企业

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紧盯《中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修订草案》进程,适时修订我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组织落实好国家和省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加强政策宣传解读,组织科技、金融、人力资源等部门成立政策宣讲团,开展30场次宣讲活动,送政策入园区、入集群、入企业。配合有关部门,抓好营商环境集中整治工作,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力和潜力。

加快推进创业创新。实施万家工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行动,通过改造提升一批、集聚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一批、管理提升一批、两化融合一批、国际化发展一批,培育新增2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一批“单项冠军”。完善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功能,集聚带动服务机构2500家,服务企业3万家以上。新增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0家、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0家,继续开展“金色阳光”法律服务、“专家学者企业行”等活动,集中开展“订单式”服务15场次。

持续强化重点支撑。加快运营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融资担保机构做大做强,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健康发展。大力开展产业集群示范和提高工程,不断规范和提升省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加强中小企业运行监测分析,为民营经济“问诊把脉”。实施万名创新型企业家培养工程,启动“百千万”培训计划,培育一批高素质民营企业家,建设一批民营经济人才培训基地,完成各级各类培训200万人次(含企业自主培训)。

围绕清洁绿色高效,全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对照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强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意见》及18个专项方案,确保落后产能应去尽去

坚决化解过剩产能。落实严于国家的六类标准,以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倒逼产能退出,确保11月前压减水泥产能110万吨、平板玻璃产能500万重量箱。严格执行1∶1.25的国家钢铁产能减量置换比例,积极稳妥推进首钢京唐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排查治理,确保在6月底前全部取缔“地条钢”等落后产能。开展焦化行业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压减焦炭产能720万吨。

推进工业绿色制造。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围绕生产过程清洁化、能源利用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推进绿色产品生产和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建设,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绿色制造体系,力争培育1-2家省级绿色试点园区和20家省级绿色试点工厂,指导东旭等列入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建设。抓好工业节水,推动重点行业和领域清洁生产水平提升。改造燃煤工业锅炉6651台、22928蒸吨,圆满完成我省推进燃煤工业锅炉改造行动计划。

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以合同管理为主要模式的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节能环保装备企业和重点用能企业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加强我省节能环保装备产品、技术在省内的推广应用,扶持一批节能环保产品生产企业和品牌。抓好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废弃物示范工程建设,推动支持政策落地,进一步扩大试点示范范围。编制河北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布局,继续推进承德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固废与生态创新中心”尾矿综合利用创新平台建设,开展建材产品替代和工业原料替代工程。

省工信厅提出,要健全层层负责、压茬推进、环环紧扣的项目管理和督导推进机制,对引进落地重大项目、督促落实重点任务、组织筹备重要活动等,建立精细化台账,一月一反馈、一季一交账、半年算进展、年底看成效,对各市年终进行综合排名并上报省领导,真正把工作盯死抓实。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