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发展刻不容缓
《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实施指南解读


2016-09-13   来源:中国电子报

编者按:为细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组织编制并于近日发布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强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等五大工程实施指南,明确了未来5到10年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强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领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工作。《中国电子报》特开辟专栏,邀请业界权威专家,分别针对五大工程实施指南进行解读。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四部委于2016年4月12日联合发布了《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以下简称《指南》),同时发布的还有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强基、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等共5大工程的实施指南。这是国务院2015年5月8日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这一近十年中国制造业及其关联行业发展纲领性文件在“十三五”期间具体贯彻实施的最核心部分,引起了各相关行业、地区、团体及全社会的热切关注。

为进一步贯彻实施好《指南》,为国家和相关地区、行业、团体、全社会及其相关个体成员谋取最大化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并为在今后更长远的时期奠定坚实基础,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方面重点关注和理解《指南》的核心及其更深刻的内涵和外延。

绿色制造是工业转型升级

必由之路

根据我国环保、工业、科技等部门及学术界和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绿色制造发展战略研究”等综合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分别占排放总量的90%、70%和85%,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

工业化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资源,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积极培育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幅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倡导绿色消费,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绿色制造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我国作为制造大国,尚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发展刻不容缓。

绿色制造对实现《中国制造2025》所设目标有重要支撑作用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突出创新驱动,优化政策环境,发挥制度优势,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但是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遇到的最大瓶颈问题,就是制造业发展与环境污染急速恶化的矛盾和大宗资源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并屡次受到严重制约的矛盾。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背景下,推动绿色增长、实施绿色新政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同选择,发展绿色经济、抢占未来全球竞争的制高点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等绿色理念、政策和法规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成为衡量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绿色贸易壁垒也成为一些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国务院2015年5月8日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这一近十年中国制造业及其关联行业发展纲领性文件中,“绿色制造”不但被列为9个战略任务和重点之一,同时也被列为具体实施的5大重点工程之一。其中在2020年和2025年制造业主要指标中,绿色发展也被列为重点考核的四大方面之一。

明确中国制造绿色化

推进具体目标

《指南》把制造业的绿色发展与制造业的信息化提升作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双轮,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中国制造2025》顺利实施的强大引擎,强调以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法规标准绿色监管制度为保障,以示范试点为抓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壮大绿色产业,增强国际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业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融。并在实施中始终坚持重点突破和全面协调推进;坚持企业主体和践行社会责任;坚持政策引导和强化绿色监管等三项重要原则。《指南》强调到2020年中国制造的绿色化推进要实现以下目标。

与2015年相比,传统制造业物耗、能耗、水耗、污染物和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部分重化工业资源消耗和排放达到峰值。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吨钢综合能耗降到0.57吨标准煤,吨氧化铝综合能耗降到0.38吨标准煤,吨合成氨综合能耗降到1300千克标准煤,吨水泥综合能耗降到85千克标准煤,电机、锅炉系统运行效率提高5个百分点,高效配电变压器在网运行比例提高20%,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分别下降22%、23%。节能环保产业大幅增长,初步形成经济增长新引擎和国民经济新支柱。绿色制造能力稳步提高,一大批绿色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绿色制造相关评价标准体系和认证机制,创建百家绿色工业园区、千家绿色示范工厂,推广万种绿色产品,绿色制造市场化推进机制基本形成。制造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初步缓解。

部署三项重点任务

打造绿色增长极

《指南》围绕总体部署与目标具体部署了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示范推广、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示范应用、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应用等三项重点任务。这些任务的部署体现了以下特点。

第一,所有重点任务的部署都是在大量调研、科学设计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的,每项任务目标明确,责任和实施主体明确,实施条件落实到位。

第二,三项重点任务紧密关联,即有各自明确核心又互相支撑,在时间和空间上脉络清晰,构成了支撑《指南》总体部署和目标的坚实基础。任务的部署强调行业间的协同和区域协同,特别是突出体现了贯彻落实国家已经确定的“创新驱动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协同发展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等若干重大战略在推进制造业绿色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部署。

第三,三项重点任务的部署把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等理念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把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转化成人们的必要消费需求的制造业发展理念,在解决保护绿水青山与推进制造业发展二者之间矛盾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和符合实际的任务部署。

第四,三项重点任务的部署把现实可操作性与基础性和前瞻性紧密结合在一起。指南不仅重点考虑了“十三五”期间的产业化推进,也重点部署了“十四五”以及今后三十年将要在大规模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的基础性和前瞻性工作;充分考虑了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和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的前瞻性需求。

保障措施具备可操作性

与前瞻性

《指南》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税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国际合作、传播绿色理念等六项保障措施。这些保障措施与所部署的重点任务紧密联系,重点考虑了“十三五”期间的大规模产业化推进所需要的具体条件,也在制度和法律建设、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重塑等方面进行了前瞻性部署。

为确保重点任务的完成和指南目标的实现,保障措施在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税支持、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不仅提出了具体方案,更是突出强调了国家各部门的协调统一。特别需要关注的是,该指南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的。这种模式在我国专项规划类和专项实施方案类行政文件中是很少见的。这种模式能够使指南的实施在科技创新、产业化推广、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相关方面的融合以及各级政府的直接资金支持等多方面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