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二,规划很明确地提出,要依托重点工程来推进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国家近期在加大基础建设投资,我们要关注的是,在“4万亿”投资中,各行业、各项目所需购买的设备,是否能够拉动装备制造业市场需求的增长。八号文件中也提出过,把依托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作为促进我们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市场依托。所以说,这是对八号文件的继承,也是在应对经济危机下,我国在促进内需和处理好装备制造业振兴之间的协调关系。
第三个亮点,我认为这次强调了结构调整的问题。结构调整和优化是产业进程当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就像刚才说的加强基础件建设,也是进行结构调整的一点。
结构调整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包括装备制造企业海外收购,可以看成是与外国企业合作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新阶段。如果说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我国是以引进先进设备为主,那么随着产业发展,对外开放深化,我们要利用的国外资源,不只是市场资源,还包括技术、人才资源。
“首台购买补贴”不是贸易保护
《21世纪》:具体来说,装备制造业规划中特别强调了振兴“城市交通轨道、特高压输电设备、煤矿设备、天然气输送、高效清洁能源等领域”,这其中主要是围绕能源这个主题。这可以看作是“依托重点工程推进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体现么?
蔡惟慈:实际上啊,不要太着意于(规划提出)哪些重点领域。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特点就是门类非常庞杂,(规划提出这些领域)只是表示了一个政策倾向——针对重点用户、领域的重大装备的市场需求。整个调整振兴规划都是根据国民经济现阶段发展需求比较旺盛、重点工程比较多的领域展开的。我的理解是,绝对不可能有一个文件(包括下一步出台的细则)能够把所有要振兴的装备制造领域、产品都准确无误地指出来。另外,装备制造业要与其他行业的调整振兴规划联系在一起看。我发现,其他产业规划中已经涵盖了装备制造业的方方面面。像冶金行业,就涉及了矿山方面的装备;轻工行业,就牵扯到轻工制造装备。装备制造业的调整振兴不是自我发展,它是要瞄着国内外的,尤其是国内的重点建设领域,急国家之所急,急用户之所急,满足市场的要求。这些点出来的,是目前比较明确、需求比较迫切的工程和产业。没有点出来、没有明确的就不在鼓励之列?不是那个意思。只要是国家各行各业技术升级和发展所需要的,都是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的任务所在。
《21世纪》:规划里有个“国产首台(套)装备的购买补贴机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机制?
蔡惟慈:这是针对国内首台(套)装备在用户领域中合理的担忧提出来的。从制造业的角度来讲,我们呼吁我们的用户使用国内制造的创新的首台(套)装备,但从用户角度来讲,他们会担心这个装备是不是可靠,买回去之后能否正常地形成生产能力,如果我是用户,我也会有这种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