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从国家的层面来讲,怎样把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要求和用户合理的担心都同时解决?这个政策就是针对它的。制造者和国家都为首台(套)装备进入市场提供一些支持,减轻单独由用户承担的风险,这样会加快自主创新产品进入市场的过程。
《21世纪》:这会不会被误解为一种“贸易保护”措施?
蔡惟慈:首先,这是我们国家支持自主创新的举措,而且这个和美国的“买美国货”是有本质区别的,和贸易保护是有本质区别的。这是借鉴了韩国、日本的发展经验,在他们发展国内装备制造业中,也都有这样的一些要求,国家也给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重组:国家指导,尊重市场
《21世纪》:规划中鼓励企业重组,国家对重组会有像钢铁业那样明确的要求和名单吗?
蔡惟慈:(重组)不是为了做一个“大”企业而重组,而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增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是个“1+1>2”的过程。关于重组,规划本身强调了政策导向,同时也注重市场的优化配置。随着我们产业升级、国际参与度的提高,我们的重组,包括国内企业之间的重组,也包括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是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了。
《21世纪》:据我了解,在国外的所谓的中长期计划,他们会把自己具有优势的一些行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比如说,国家希望本国的风机制造居世界领先地位,那么在政策上就会对此有所体现。有一些企业家认为,这次的振兴规划比较宏观,有些地方还是没有落实到操作层面,后续出台的细则会解决这个问题么?
蔡惟慈:规划只是宏观意义的表达,它代替不了行业深层次计划,和企业内部的操作。每个企业要按照政策导向,结合企业自身主营业务的方向和长远目标去具体规划。 |